一、案例简介
某高校学生小李,家庭经济条件一般,看到身边同学都有新款电子产品、经常外出旅游,心生羡慕。偶然间,他在校园公告栏上发现一张“低息贷款”的小广告,广告宣称无需抵押、快速放款、手续简便,仅需提供学生证和身份证复印件就能借到钱。小李心动不已,未多想便按照广告上的联系方式找到了放贷人。放贷人一开始表现得很贴心,简单询问几句后,就爽快地借给小李5000元,合同上写明利息按“日息千分之一”计算,借款期限一个月。小李满心欢喜,拿着钱购置了心仪的电子产品,还请同学吃了几顿饭。
然而,一个月还款期限将至,小李傻了眼。按合同计算,利息高达150元,加上本金需还5150元,可他每月生活费有限,根本无力偿还。当他忐忑地向放贷人说明情况,请求延期时,放贷人瞬间变脸,威胁他若不按时还钱,就将他的个人信息、借款照片发给学校老师、同学,甚至还会联系他的家人。走投无路之下,小李又被迫从其他非法放贷渠道借钱填坑,结果债务越滚越大,小李身心俱疲,学业也受到严重影响,精神几近崩溃。
二、案例解析
非法“校园贷”常打着“低息”幌子,实际利息远远超出法律规定的民间借贷利率上限,稍有不慎,便会陷入利滚利的深渊。非法“校园贷”还会声称无需抵押、快速放款,看似诱人,实则背后是精心设计的圈套。放贷人利用学生涉世未深、急需用钱心理,骗取学生信任,非法收集学生个人信息,为后续的威胁、骚扰甚至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埋下伏笔,学生隐私毫无保障。当学生无力偿还首笔贷款时,放贷人往往还会蛊惑学生从其他非法渠道借钱还债,进一步将学生拖入更深的债务漩涡。
三、风险提示
青年学生切勿盲目追求物质享受,应合理规划生活费,根据自身经济状况消费。若确有必要大额支出,如购买学习资料、参加培训,应与家长沟通协商,寻求合理资金支持。日常应主动学习金融知识,了解合法借贷途径与非法借贷区别,知晓年利率计算方式,明白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审批流程严谨,不会仅凭简单证件随意放款。对任何过于轻松就能获取资金的诱惑保持高度警惕,不被“低息”“便捷”迷惑。
同时,还应注意保护个人信息,身份证、学生证等重要证件不随意借给他人,复印件如需提供,务必注明用途,防止被不法分子冒用。不轻易在不明来历网站、APP上填写个人隐私信息。
若发现自己陷入非法“校园贷”困境,不要独自承受,更不能“以贷养贷”。应保留好借款合同、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等证据,向公安机关报案,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,让不法分子受到应有的惩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