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·15 | “高息理财”套路多 小心馅饼变“陷阱”
2025.03.06
9803
一、案例简介
某日,退休老人张大爷在小区散步时,遇到一名自称是某理财公司业务员的年轻人。对方热情地向张大爷介绍了一款“高息理财产品”,声称该产品“保本保息,年化收益率高达12%”,并承诺“随时可取,灵活方便”。
为了取得张大爷的信任,业务员还出示了公司的营业执照和理财产品说明书,并邀请张大爷参加公司举办的理财讲座。讲座上,所谓的理财专家滔滔不绝地讲解投资秘诀,并展示了许多成功案例。张大爷被高收益和专业氛围打动,当场签订了投资协议,将积攒的20万元养老金投入了该理财产品。
起初,张大爷每月都能收到一笔利息,这让他对理财公司更加信任。然而,三个月后,张大爷发现利息突然中断,理财公司的电话也无人接听。他赶到公司办公地点,发现早已人去楼空。张大爷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,随即报警。经调查,该理财公司涉嫌非法集资,张大爷的20万元养老金已被不法分子挥霍一空。
二、案例分析
“高息理财”骗局是不法分子利用部分群众对高收益的追求和金融知识的缺乏,精心设计的诈骗陷阱。他们通过租赁高档写字楼、举办“理财讲座”、伪造营业执照和理财产品说明书等方式,营造正规公司的假象,骗取受害者信任,并通过熟人介绍、社区推广等方式,利用熟人关系降低受害者警惕性,层层渗透,扩大诈骗范围。在诈骗初期,诈骗分子按时支付利息或分红,以此麻痹受害者,诱使其投入更多资金,最终卷款跑路。
三、风险提示
树立理性投资观念,警惕“高收益”陷阱: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,对于承诺“保本保息”“高额回报”的投资产品,务必保持警惕,理性分析其真实性。
选择正规金融机构,远离非法集资:投资理财应选择银行、证券公司等正规金融机构,切勿轻信来路不明的理财公司和产品。
关注家中老人,加强防骗宣传:老年人是金融诈骗的高危人群,子女应多关心家中老人,加强防骗宣传,帮助老人识别和防范金融诈骗。
快
捷
通
道
快
捷
通
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