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·15 | 警惕“解债”骗局,守护您的“钱袋子”
2025.03.06
10416
一、案例简介
刘女士因信用卡逾期还款问题,被银行多次催收。她在网上搜索“信用卡逾期解决方案”时,看到一则“解债”广告,广告中声称“专业处理信用卡逾期问题,减免利息和罚金,最高可减免80%”。广告中还附有一个成功案例截图,显示某客户通过他们的服务成功减免了数万元债务。
刘女士抱着试一试的心态,拨打了广告中的联系电话。对方自称是某金融维权中心的客服人员,态度热情,详细询问了刘女士的信用卡逾期情况,并表示他们公司有专业律师团队和银行内部关系,可以帮助刘女士与银行协商,减免利息和罚金,甚至修复征信记录。对方还承诺不成功不收费,并强调服务费只有在问题解决后才收取。
为了进一步取得刘女士的信任,对方通过微信发送了公司的营业执照和授权证书,并邀请刘女士加入一个客户维权群。群内有多名客户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,称通过该机构成功减免了债务,甚至有人晒出了银行减免通知的截图。刘女士看到这些真实案例后,逐渐放下了戒心。
随后,对方以启动维权程序为由,要求刘女士提供身份证正反面照片、信用卡账单、银行流水等个人信息,并支付3000元“材料费”。对方解释称,这笔费用用于整理材料和与银行沟通。刘女士虽然有些犹豫,但想到“不成功不收费”的承诺,最终还是通过手机银行转账支付了费用。
几天后,对方联系刘女士,称银行已经初步同意减免部分利息,但需要刘女士再缴纳5000元保证金,以确保她按时履行还款协议。刘女士再次转账后,对方又以银行审核严格、需要补充材料等理由,要求刘女士继续支付“疏通费”“加急费”等费用。刘女士为了尽快解决问题,又陆续支付了7000元。
然而,一个月后,刘女士不仅没有收到任何减免通知,反而接到银行的催收电话,称她的信用卡欠款已因逾期利息和罚金的累积增加了近万元。刘女士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,立即联系对方,却发现电话无人接听,微信也被拉黑。她随后报警,经警方调查,该“金融维权中心”为非法金融中介,既无正规资质,也无实际维权能力,刘女士支付的1.5万元已被不法分子转移。
二、案例分析
“解债”骗局是不法分子利用部分消费者债务压力大、急于摆脱困境的心理,精心设计的诈骗陷阱。 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有贷款或债务记录的人员信息,冒充律师事务所、金融机构或债务重组公司的工作人员,使用专业术语,伪造资质文件,甚至提供虚假的成功案例,以此增强可信度。并以“减免利息”“降低还款金额”“分期还款”等为诱饵,要求受害者通过非正规渠道缴纳“服务费”“保证金”等费用,甚至诱导受害者下载虚假APP或提供个人银行账户信息,进一步实施诈骗。
三、风险提示
树立理性消费观,避免过度借贷: 消费者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,量入为出,避免盲目借贷和过度消费,从源头上减少债务风险。
警惕陌生来电,核实对方身份: 接到自称金融机构、律师事务所的陌生电话时,务必保持警惕,可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对方身份,切勿轻信“解债”承诺。
选择正规渠道解决债务问题: 如有债务问题,应通过银行、正规金融机构或合法律师事务所等正规渠道协商解决,切勿轻信“特殊渠道”“内部关系”等说辞。
保护个人信息,谨防信息泄露: 妥善保管个人身份信息、银行账户信息等,避免因信息泄露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。
快
捷
通
道
快
捷
通
道